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产业扶贫创特色 携手农户“步步高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雨惜蝶
    2017-03-01 11:29:07   转载

     

    巧打特色牌 致富路更宽

    四喜乡老街村是营山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。2月14日,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看到,平坝里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头,山坡上牧草青青,羊声咩咩叫、牛儿哞哞叫。

    在该村一家梅花鹿养殖场的观赏区,一头头活蹦乱跳的梅花鹿分外喜人。“这些梅花鹿是去年引进的,当年就见到了效益。一头梅花鹿一年鹿茸收入有8000元、鹿血收入有4000元。”营山鑫华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莫小东乐呵呵地说。

    “合作社养殖有特色,效益也不错,常年用工的工人都是拿年薪。”该村党支部书记龚友华告诉记者。“不光我一个,还有5人都是拿年薪的,每年3万元到6万元不等。”该村村民侯良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合作社成立后,有饲养经验的他被聘为合作社的饲养员,业主为他开出了每年6万元的年薪。

    “要实现产业突围、农民长效增收,关键还是要瞄准市场,在‘特’字上下工夫。”该村“第一书记”李林锋感触颇深。山村自然条件有限,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。2015年,该村在帮扶单位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具体指导下,因地制宜提出了开发荒山坡地、打造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。返乡乡友莫小东在深圳与动物打了多年交道。“绣球”一抛出,双方就达成了协议。组建鑫华农牧专业合作社,资金由莫小东出大头,吸纳13户农户(其中,本村贫困户5户17人)入股。采取“专业合作社+园区+农户”的模式,养殖梅花鹿、肉牛、跑山猪和野鸡,栽植莲藕、珍稀林木等。

    “我们计划分三期开发低产田土和荒山坡地1500亩以上,在池塘养鱼,山坡养牛、羊,栽植珍稀林木等。全部建成后,将形成池塘可垂钓、林间可漫步、圈舍可投喂嬉戏、农家乐可餐饮的脱贫奔康产业园。”李林锋说。

    在老街村,还有一种“借鸡下蛋”的产业扶持模式备受好评。农户既可入股村里的喜成山羊养殖合作社,也可以从合作社托养小羊羔或母羊,技术、防疫、销售由合作社包揽,待山羊出栏后,农户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劳务费。托养母羊的,待母羊产崽后30天向合作社“留一交一”(若只产1只则不需交羊崽)。目前,合作社有圈舍500多平方米,存栏种羊200头、山羊200多头。2016年,合作社的9个成员每户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,其中包括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户党员示范户。

    “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方式,今年全村可累计出栏山羊800头,实现收入60万元以上。”龚友华说,有上级产业扶持基金的介入,该村每个专合组织中,都有村集体的股份。这样一来,村集体每年也有了稳定收益。

    打造花果山 农民忙转型

    营山县新店镇千坵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,山地多平地少,土壤贫瘠,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。去年底以来,村里不少贫困户有了新的营生———就近当工人。

    记者见到7组村民刘承荣时,他正在香桃园里为果树刷白。“这个活路轻巧,一天轻轻松松可以挣60元。”这位憨厚的山里汉子满脸喜悦地说。

    刘承荣是千坵村的贫困户之一,一家共有5口人。刘承荣常年患病,家里近3亩坡地基本撂荒。去年,村里引进业主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刘承荣家以土地入了股,按照协议,每亩地每年按100公斤稻谷的市场价保底分红,平时还可根据业主需要打散工,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。

    “我们村去年被列为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,经过省、市专家多轮论证,村上规划发展香桃、脆李产业。种苗由县上统一提供,农户本着自愿的原则,既可以以土地入股,也可以自己单独建设小果园。”千坵村“第一书记”廖淼说,目前全村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,流转林地近1000亩。

    “产业扶贫帮我们找到了挣钱门路,只要人不偷懒,收入一定会增加,日子也会越来越好。”正在地里为果树培土保湿的村民郭仕琼快人快语地说。

    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,千坵村确定了“秀山美水、多彩千坵”的发展定位。按照“小规模、组团式、微田园、生态化”的建设模式,打造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。目前,3个新村聚居点已初步建成1个,通村达组到户的路网体系正在形成,山平塘建设、病险水库整治、农房风貌打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。村里还建起了2座光伏发电站,收益归贫困户和村集体所有,可让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400元。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,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村上规划了5家农家乐,可让40名贫困群众吃上‘旅游饭’。”廖淼说。

    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有产业才有未来。营山县副县长何铮说,近年来,营山推行“园区经济+贫困户”“归雁经济+贫困户”“庭院经济+贫困户”“集体经济+贫困户”的扶贫模式,告别“撒胡椒面”“大水漫灌”等方式,大打产业脱贫增收“翻身战”,在33个贫困村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,建立专合组织51个,带动和吸引50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,进一步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促进了贫困村可持续发展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